焦点!天大旱德阳全年粮食不减产,全在这三招!

时间:2022-09-08 22:56:22 来源: 川观新闻

德阳观察 王攀 四川在线记者 曹凘源

9月7日,白露,在德阳市郊天府旌城白鹤社区的德阳市秋马铃薯绿色高效种植示范区里,一场种植技术培训会正在召开。“7月以来,全市多地遭受不同程度夏伏旱。发展晚秋生产,是落实灾后补歉稳产的重要手段。最近降温较快,比较适合秋马铃薯的播种。”德阳市农技站副站长魏斌说。


(相关资料图)

德阳市秋马铃薯绿色高效种植示范区开始播种。 付帅 

据悉,补种马铃薯等粮经作物,发展晚秋生产,是德阳市稳粮的重要举措之一。针对今年高温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德阳多管齐下,通过“抢水”抗旱、试种新品等办法,千方百计稳粮食生产。

据德阳市农业部门初步测算,德阳今年粮食产量预计将突破200万吨,相比上年的199.4万吨稳中有增。

保面积 粮食作物种植扩面+补种粮经作物

9月7日,在德阳市秋马铃薯绿色高效种植示范区里,农机手娴熟地驾驶着农机,十几分钟,一垄马铃薯就播种完毕。“今年全市将推广秋马铃薯种植面积18万亩,较上年增加8万亩,每个县(市、区)都将创建千亩示范片区。”魏斌说。

据了解,除了当前正在大面积种植的秋马铃薯外,德阳的晚秋生产正按照“宜粮则粮、宜经则经”的原则在全市铺开,秋玉米、秋大豆、秋红苕已全部在田。“今年我市计划播栽晚秋作物53万亩,较上年扩大10万亩。”德阳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秋马铃薯生产是今年晚秋生产的重要方向。

最近几天,在中江县凯北粮油生猪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内,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常滔正忙着收他的1026亩水稻。而除了水稻,他今年还响应号召,宜机化改造了550亩撂荒地,用于种植玉米和大豆。

从今年初开始,中央“一号文件”下达后,德阳各级农业部门就发动广大种植业主、农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据统计,加上计划播栽的53万亩晚秋作物,今年德阳市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已达470万亩以上,较上年增加数万亩,预计粮食总产量将突破200万吨。“虽然今年遭遇干旱天气,但通过粮食作物扩面和补种粮经作物,稳住了粮食‘大盘’。”德阳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保供水 多方调水引水+向天“求”雨

在大旱之年能实现这一产量,除了播种面积的扩大,德阳还有何秘诀?德阳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给出了答案:“今年土壤底墒好,抗旱能力强。加之旱情发生相对较晚,对早播、早熟品种几乎无影响,且旱情分布集中在丘陵台地,对坝区水稻等高产作物影响小,农业旱象轻于气象旱情,农作物因灾减产有限。”

事实上,针对遭受旱情的农作物,德阳市也采取了诸多措施抗旱稳产。8月12日,德阳市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抓实抓细找水、配水、调水、引水、补水等应急措施。水利部门积极协调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人民渠一处、人民渠二处加大供水配给,千方百计“抢水”,今年较去年同期增加8100万立方米供水。

除了向上游“抢水”,德阳还积极向天上“抢水”。8月以来,德阳抢抓有利气象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39炮(箭)次,取得较好增雨效果。

与此同时,德阳市成立了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专家组,印发《德阳市2022年农业抗旱技术指导意见》,组织6个抗旱督导和服务队分片包县,派出农技人员5623人次,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抗旱自救。

此外,德阳市还紧急调集提灌设施和抗旱机具1100余台(套),疏通抗旱输水渠系60余公里,提水灌溉37.2万亩农田,喷施叶面肥、生长调节剂、抗旱剂等2.81万亩。争取到的省级抗旱救灾资金171万元和德阳市安排的559万元资金全部下达相关县(市、区),全部用于农业抗旱救灾工作。

保产量 与科研院所合作+试种高产新品种

不仅于此,拥有全省粮食生产第一大县中江县和四川现代粮食产业广汉示范基地的德阳市,还与科研院所展开紧密合作。

今年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与中江县达成合作,将新研发的耐旱性强、适应性广、抗病抗倒伏能力突出的玉米新品种“正红507”,选在中江县辑庆镇文堂村的新品种示范种植基地进行种植。7月29日,经省种子站验收组现场测算,玉米新品种“正红507”高产创建核心示范片平均亩产达765.5公斤,最高亩产约813公斤,远超全省2021年的玉米平均亩产423.28公斤。

玉米新品种“正红507”籽粒饱满,首次试种获得成功。中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事实上,这样的高产消息从上半年就陆续传来。5月12日,广汉市小麦平均亩产达600.2公斤,再创西南地区百亩规模小麦新纪录。9月4日,中江县种植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川康优637百亩示范田亩产达875.3公斤。9月5日,经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测产验收,本土选育水稻新品种德粳4号在广汉市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平均亩产达642.9公斤。

玉米新品种“正红507”百亩示范种植基地。中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而除了外部的科技力量助力之外,德阳也有一支自己的技术力量。据了解,德阳市成立的农技服务队,每年都会派出农技人员千余人次深入一线指导生产。通过持续开展科技示范、培训宣传,强化科学肥水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控,让种植业主和广大农民掌握了一套高质高效生产技术。

中江县凯北粮油生猪循环现代农业园区的水稻(资料图)。肖开丰 摄

“我们将按照基础再夯实、园区再升级、产业再发展、效益再提升的建设思路,力争通过3到5年的时间,创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30个,建成高标准农田313万亩以上,以种粮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达4500个以上,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有力支撑210万吨产能的德阳‘天府粮仓’稳产丰产。”德阳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标签:

相关文章

新闻快讯

X 关闭

X 关闭

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