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时代非遗匠人如何“突围”? 成都开展的“焕新非遗”培训活动

时间:2022-01-23 12:08:00 来源: 川观新闻

四川在线记者 唐泽文

“看来还是需要从容易上手的视频形式入手来操作。”1月22日,成都市文殊坊内,刘氏竹编文殊坊店运营负责人朱琳说。

几天前,她参加了巨量引擎在成都开展的“焕新非遗”培训活动。“之前总觉得应该把短视频也拍的像纪录片那样精致,但确实成本投入太高。这次培训我明白了,一些低成本的有故事的短视频,也能获得传播量。”她说。

成都文殊坊内设“非遗传承街”,是省市两级政府确认的“非遗”传承街区,有蜀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孟德芝、刘氏竹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嘉峰、成都银花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道安等十余位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室入驻。

如何提升传播度,让这些优秀的非遗项目让更多人知道?“这一只是让人头疼的大问题。比如成都银花丝,是成都本土非遗的五朵金花之一,但很多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也不知道。”文殊坊运营方相关负责人说。

“短视频平台是个好途径,但怎么拍,怎么传播,我们并不熟悉。”朱琳说。

这次培训,就是希望一定程度解决这个问题——培训通过新媒体账号和内容运营方式、传统文化类账号如何直播带货等内容赋能“非遗人”,帮助“非遗”传承人和传统文化类商家扩大项目影响力,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银花丝为例,制作银花丝工艺品时,艺人们所用的银丝最细的接近头发丝细,而粗的也仅有几毫米,像一根根明亮柔软的银丝挂面,通过填丝、垒丝、穿丝、搓丝等手工技法,制作出一件件精致的手工产品。

道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传承人,从事银花丝设计制作40余年,在成都文殊坊内经营着一家银花丝工作室门店。

道安的女儿王晓璐介绍,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实体店人数明显减少。“这样的经营状况带来的问题很明显:传统技艺还能不能传承下去?”

2020年初的时候,她开始学着做抖音,那时候信心很足的,自己摸索学习视频剪辑技巧。

但不久后就发现了问题,制作了十多期之后就没办法坚持了。“当时自己又要拍摄,又要剪辑,还要当主角,事情太繁杂,最后停更了。”同时还存在另一个问题,每次认认真真做完一期视频,但点赞的总是身边的几十个熟人。“究竟流量从哪里来,怎么把好东西传播出去?”

“银花丝”遇到的困境,也是多数非遗传承人的困境。

蜀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孟德芝也表达了类似的困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让更多人看见、知晓、了解、喜爱,是保护与传承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让非遗项目走出去、走更远,才能焕发新的活力。

而这场非遗培训,就详细而系统地讲述了非遗传统文化商家需要学习并掌握的新媒体内容运营知识,包含了视频怎么拍,流量在哪里,该如何变现等内容。

《2021巨量引擎非遗文化白皮书》报告称,非遗老字号正在短视频平台打开新市场。其中,非遗传承人带货总成交额较同期增长15倍。

“培训之后,大家都说很有收获。我们也在考虑是不是成立一个专业化的拍摄运营团队,为大家提供公共服务,解决谁来拍,怎么拍的问题。希望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能通过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进行热点传播,让文殊坊里的这些项目有更大影响力。”文殊坊运营方相关负责人说。

标签: 匠人 成都 流量

相关文章

新闻快讯

X 关闭

X 关闭

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