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成都全会精神丨到2035年,成都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占比将达78%

时间:2021-12-29 15:22:36 来源: 川观新闻

四川在线记者 程文雯 文/图

“《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为成都市以城市功能为导向优化空间、配置资源、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12月29日,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胡斌在解读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闻发布会上说。

按照国家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精神,目前成都正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从空间着手,成都在助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上有什么新的安排?

“近年来,成都通过推动城市跨越龙泉山向东发展,构建‘一山连两翼’城市格局。但总体来看,城市发展的均衡性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匹配,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与人口分布不相匹配,产业能级提升需求与产业空间承载能力不相匹配,城市重大功能过度集中,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深层次阻碍了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胡斌表示,此次全会通过《决定》,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出发,重点安排了构建和谐共生生态格局、构建科学发展功能格局、强化产城融合建设导向、推行绿色低碳建设模式和实施城市精明增长战略五大任务。

在此背景下,本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空间格局优化上,主要有四点考虑。

“一是着眼破解部分区域开发强度过高的问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划定三区三线,推动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胡斌介绍。成都顺应自然、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基本要求,为此,规划坚持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至2035年,实现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占比达到78%。“我们还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高水平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府绿道蓝网,强化川西林盘保护修复,支持四川天府新区开展城市生态用地改革创新,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同时,强化对特殊区域的管控,通过强化龙门山生态修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龙泉山国家储备林建设、环城生态区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进一步提升城市碳汇能力;通过引风入城,构建‘8+26+N’的通风廊道体系,提升城市气候舒适性。”

着眼推动城市内涵发展、区域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功能布局,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功能体系。以功能为引领,推动“五中心一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全域统筹布局,构建基本功能就近满足、优质均衡,核心功能各展其长、互相支撑的发展格局,提升极核主干能级。

着眼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品质,科学确定各类用地比例,推动职住平衡,强化就近配套,实现用地结构均衡合理。至202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距离保持在8-10公里范围,平均通勤时间缩减到35分钟,30分钟内通勤人口占比达45%。同时,强化就近配套,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向郊区新城均衡布局,加快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

着眼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增存并重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公园城市内涵式发展。规划提出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突出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格局的引领作用,实施集约高效的TOD综合开发,加快制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加强地下空间的多元复合利用。同时,进一步完善集约利用的相关机制;建立国有建设用地多种用途混合利用制度,制定混合用地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分类采取短期出让、租赁、先租后让、长期出让等多种供地方式,鼓励建设和使用多层标准厂房,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

标签: 成都 空间

相关文章

新闻快讯

X 关闭

X 关闭

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