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茂琨个展成都开幕 让观众的观看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时间:2021-12-22 10:47:37 来源: 川观新闻

四川在线记者 边钰

在成都双年展举办之际,庞茂琨个展《观看、凝视与在场性》也在成都市千高原艺术空间开展。12月21日,记者在成都市千高原艺术空间看见,展览呈现了庞茂琨近年来创作的肖像作品,包括《镜像系列》、《折叠系列》等系列作品。画中对象大多是艺术家的家人、身边的朋友和同事。其中,部分作品是现场写生。

据了解,展览将免费对公众开放至2022年1月9日。

赋予古典画风有别于日常的距离感

相较于以往将作品直接悬挂在墙的方式,此次展览暗藏着不少小彩蛋。比如,进入现场,沿墙设立的镜面和作品相互呼应,那些或凝视、侧目、远眺的肖像人物作品,投射在镜面,延伸出一个虚幻的艺术空间同时,又仿若构建了身临其境的“观望”现场。在这个虚实相生的空间,观众在赏析画作同时,也被作品中的肖像人物以及投射镜面的“肖像”从不同角度观望。

这种利用镜子的反射、映射与暗示,将观者推向与画中人物产生视觉和心理交错的场域。在这里,自我与他者的身份是相互转换的——分不清是画中人在凝视镜中的自己,还是作为观者的我们在审视画中人。

每幅作品的上下也用柔和的绢布灯箱投射灯光,这样的处理方式,除了让观众的目光更容易集中在作品,和画中人物通过直接的“凝视”对话,也可以借助柔和的灯光,一览画面细节。

那些有质感的人物肖像在画家笔势书写与形色塑造之下,仿若让时光静流,带着一丝时光际遇所炼化凝结的精神意味。当然,熟悉庞茂琨的人知道这种带有个人情绪意味的写实肖像源自于他对素描造型的精准把握。

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重庆文联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多年来,庞茂琨一直坚持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在当代文化情境的表达与呈现,将个人的艺术创作熔铸在当下社会现实之中。他总是以凝视的视角来描述现实本身,原本静穆的古典画风也被他赋予了一种别样于日常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而这样的艺术气质不仅代表着个人化风格的建构与完整,更能由此衍生出油画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和意义。

谈及个展主题的“在场性”,策展人何桂彦介绍,所谓的“在场性”,实质是希望呈现,在特定的场景、时间与空间中,人物保持的一种“此在”状态。就像在欣赏一幅古典绘画的时候,观众首先看到的是画的内容,然后才是一幅画。事实上,古典绘画不仅需要观看,而且,还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观看距离。唯其如此,观众与作品,作品与墙面,才都保持在一种最佳状态。于是,因为观看,观众与作品形成了一种视觉机制,而观看行为本身,也会带来一种仪式感。“在本次展览中,我们希望营造一个特别的观看环境,让观众的观看也成为作品意义生成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场’也是针对观众的。”

利用“镜子”揭示观看背后的逻辑

近年来,庞茂琨的创作题材发生了改变,从过去马戏团、剧场式的场景转移到更为日常化、生活化的场景,倾向于对自然的客观描述,风格也更为随性。在此次个展也可以看见这样的转变。比如在他的布面油画作品《子夜》中,他分别从正面、侧面等不同维度,将自己洗漱形象绘制于卷,让人像是从三棱镜中看见这一场景,日常而生活。如果再仔细审视,《小琼》《石柱女子》等作品中,会发现他对现实的场景一般不做过多的交代,简化背景中的内容,摒弃过多的细节,相反,尽力捕捉人物在此情此景下的心理与精神状态。

何桂彦介绍,庞茂琨各个时期的绘画中会精心地赋于作品一种内在的观看逻辑。他有时会借助西方美术史中经典作品的图式,通过“挪用”“戏拟”的手法,改变画中的人物与场景,使其呈现出一种新的视觉与画面秩序。有的时候,艺术家会巧妙地利用“镜子”,目的也是去揭示观看背后的逻辑。“比如,以《被直播的现场》《证婚人》等作品为代表,庞茂琨将人物置身于一个具体的、日常的环境中。因为镜子的存在,画面的视觉机制实质形成了双重的观看。一个是画中人物与镜子构成第一个层面的观看,另一个是来自艺术家的凝视。”在何桂彦看来,这种“凝视”的力量远远大于“观看”,因为它能反映艺术家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关照现实时的精神深度。最终,在面对完成的画作时,观众分享的是艺术家的审美与观看经验。

(千高原供图)

标签: 成都 观众 作品

相关文章

新闻快讯

X 关闭

X 关闭

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