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西渡:在细小事物上倾注的人性之爱,成就了杜甫的伟大|聚焦成都国际诗歌周㉗

时间:2021-12-19 22:42:33 来源: 川观新闻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成博 吴梦琳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他们就像唐诗里的两座“珠穆朗玛峰”,千年以来,是人们广为推崇和敬仰的传奇人物。

12月19日下午,“世界时间上的李白与杜甫——2021成都国际诗歌周主题访谈”在成都举行。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车延高、娜夜、林雪,诗歌评论家、河南大学教授耿占春,与诗人西渡、尚仲敏、人邻、宋尾、毛子、喻言、刘波、童光辉等齐聚一探,畅谈“世界时间上的李白与杜甫”。

诗人、文学评论家、清华大学教授西渡表示,“李白和杜甫不仅是中国的诗人,更是属于这个星球的诗人。但他们又是两个非常不同的诗人,在他们身上可以观察到诗歌领域中一些相对的命题。”

西渡

西渡首先观察到的是中国性和世界性的问题。“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人的代表。但正如作为法国诗人的雨果其实很不法国,作为英国诗人的莎士比亚很不英国一样,李白与杜甫其实也很不中国。虽然他们用汉语写作,但他们的写作本身却又超越于他们的中国身份之上,而是用一种普遍的、宇宙的、诗的语言写作。”西渡认为,李白天马行空的、自由的诗人形象,使他对当代很多国家的诗人都有巨大的吸引力,召唤出每个人对自由的向往。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是西渡观察到的第二组相对命题。西渡认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都是来自西方近代的批评概念,他们被用来理解李白和杜甫或许很合适,但从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脉络来看,李白和杜甫其实体现的是《楚辞》与《诗经》所开创的传统。“两种传统在两个人身上都有体现,但是李白身上《楚辞》的传统更明显,杜甫身上《诗经》的传统更明显。他们一个更加注重观察,一个更加注重体验;一个强调自我,一个更重视他者、我和他者的互动,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诗人气质。”

西渡观察到的第三组相对命题是大小之辨。“李白的诗里往往有大境界、大命题,比如万古愁、蜀道难。而杜甫很多时候更聚焦细微的事物,比如微风燕子斜、沙暖睡鸳鸯,这些意向在他写之前,我们都觉得可能不太重要。顾随就说杜甫不该写这样的东西,它们把杜甫变小了。”但是西渡却对此不太认同,“我认为正是杜甫在这些细小的东西身上倾注了他泛及万物的人性之爱,这恰恰体现了杜甫之大。”

标签:

相关文章

新闻快讯

X 关闭

X 关闭

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