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诗人看大熊猫,会有什么不同的诗意?丨聚焦成都国际诗歌周⑧

时间:2021-12-18 15:13:21 来源: 川观新闻

四川在线记者 吴梦琳

12月18日一早,第五届成都国际诗歌周部分参会诗人前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开启此行第一站采风活动。

每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几乎都是成都国际诗歌周的必行之站。作为四川最响亮文化名片之一,大熊猫的憨态可掬、呆萌可爱,受到全世界的欢迎,然而以诗人的视角来看大熊猫,却总又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和体悟。

在熊猫基地工作人员带领下,参会诗人们一路走一路拍,了解每只大熊猫的名字、年龄和性格。尽管都是大熊猫,但不同的熊猫,生活习惯和性格都有所差异,令参会诗人们觉得十分有趣。

“其实熊猫的一生,跟人的一生也有类似的地方。”90后诗人王二冬感叹。

《母亲,我在武汉送快递》《该怎样将一个快件递给你》《时间的形状》……王二冬住在北京,在一家大型电商企业工作。作为一名从业者,他开始以“快递小哥”为主角创作了系列诗歌,通过对于这样一种现代化工业社会所诞生的新兴职业的观察,表达对于现代工业化生产所带来的新生事物的思考。

此前,王二冬以多次参加在成都举办的文学、诗歌类活动。这是王二冬第一次参加国际诗歌周,也是第一次来到熊猫基地。“以前印象中的熊猫,就是圆滚滚的、特别惹人爱的。但是今天来亲自看了大熊猫之后,了解了它们的生长,其实我觉得大熊猫在自然环境中摸爬滚打生长,从出生到成年再到老年,也是一个不断与外界环境抗争又逐渐适应的过程,也会面临着疾病、竞争等种种问题。”王二冬说。

从踏入熊猫基地开始,来自哥伦比亚的诗人李戈,就一直举着手机拍摄照片和视频。

“熊猫太可爱了,总看起来不像是真的生物一样。”实际上,作为一名成都女婿,虽然定居在北京,但已经多次来过这里,每次看到大熊猫,总是充满着喜悦之心,也带给自己很多不一样的灵感启发。

李戈的母语是西班牙语,2006年来到中国后,开始学习中文,也尝试用中文写作。“我平时主要从事电影艺术方面的工作,如何在电影艺术与诗歌文学之间、中文与母语西班牙语之间寻找一种交流和平衡,是我一直想要做的事情。”李戈告诉记者。

竹林葱郁苍翠,走在熊猫基地,参会诗人们也充分感受到成都的生态之美。而这,也是成都生活的一个切面,展现出这里独特的美意和诗意。

此次参会嘉宾中最年轻的诗人田凌云,1997年出生在陕西。五年前,田凌云从大三就开始写诗,诗作在多部刊物发表。田凌云的作品中,既有着青年人的活跃和真诚,也有着丰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我之前来成都参加过几次文学方面的活动,每次碰到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希望能够跟他们一起在成都这座城市,多多交流。”

“成都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城市。”王二冬说,不论是历史上众多知名诗人在成都写下名篇,还是如今现代诗歌的重镇。“在现代人疲于奔命的生活中,诗意应当是人的一种天性,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在成都的生活诸多方面,我都感受到了这种诗意。”

标签: 成都 大熊猫 诗意

相关文章

新闻快讯

X 关闭

X 关闭

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