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里的非遗传承小课堂 传递成都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大梦想

时间:2021-12-18 12:13:22 来源: 川观新闻

四川在线记者 成博

近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熊家全走进蓓蕾社区,为社区的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堂有趣的面塑课。在熊家全的指导,由糯米、蜂蜜、面粉为主料手工制作的彩色面团,在孩子们的手里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面人。课堂上,熊家全通过讲授技艺、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向大家展示非物质文化传统技艺以及文化意义。

熊家全和蓓蕾社区小朋友的面塑作品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代表性传人、新繁棕编协会副会长罗志勇,则带着棕编走进了老马路社区,为社区居民简单讲解棕编的历史、现状等相关知识,演示棕编制作,传授棕编昆虫动物基本绕扣法。新繁棕编是一项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技艺,据文献记载,清代嘉庆末年新繁妇女即有析嫩棕叶为丝,制作棕编的传统,在秀丽的乡村和农家小院,随处可见当地妇女用洁白细腻的棕丝编织而成的手工制品。2011年,新繁棕编还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罗志勇在老马路社区制作的新繁棕编

类似这样的非遗进社区活动,已经成为成都市民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非遗传承与保护,传播的是手艺,传承的是文化。今年8月,成都入选“2023年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作为一项重要的国际城市品牌,“东亚文化之都”成为当选城市同中日韩各国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蓓蕾社区小朋友在熊家全指导下做面塑

成为“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充分显示出成都在文化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而以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为契机,成都也正重新梳理城市文旅脉络,盘活自身丰富的非遗资源。

据介绍,近年来,成都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糖画、竹编、棕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成为成都递向世界的一张张文化名片。今年,成都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持续开展“非遗在社区”活动,类似熊家全和罗志勇这样的非遗传承人,今年以来已经在五个社区共开展20多场培训、展示、展演活动。“下一步,我们将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更多社区民众走近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非遗文化传承人们将与各个社区的居民一起,用自己的方式展示成都非遗文化魅力,共同助力成都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成都市文广旅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熊家全进行面塑展示

多年来,成都一直坚持让非遗文化走进社区,让非遗文化与市民的联系更加紧密。2020年,文旅部非遗司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相关要求,以尊重、保护和支持以人为核心的非遗传承实践回归社区、回归生活为宗旨,以增强非遗在现代城市中的传承传播活力为目的,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上海、北京、成都、广州和温州5个城市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

(图据成都市文广旅局)

标签: 东亚 成都

相关文章

新闻快讯

X 关闭

X 关闭

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