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名刊主编、副主编批评“文学批评” 他们在批评什么?|第四届全国文学名刊专家论坛②

时间:2021-12-08 11:17:10 来源: 川观新闻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成博 文/图

12月7日下午,巴金文学院。10余家省外文学名刊主编、副主编与10余家四川省文学期刊联盟成员单位主编、副主编齐聚一堂,围绕“作家的个人经验与时代视野”“文学批评的公信力”和“面对乡村振兴如何进行时代表达”等话题,各抒己见、切磋交流。

《黄河》主编黄风围绕“文学批评的公信力”表示,“这个问题之所以被提出来,说明文学的公信力在下降。因为文学批评普遍失范、失道。”黄风认为,现在文学批评之所以普遍性失范、失道,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原因体现在四个方面:唯上、唯名、唯情、唯利,“比如,我们看到,有很多文学作品完全是概念的堆积,全无艺术性可言,但一些文学评论家却罔顾事实,把这些作品吹得天花乱坠。”同时,黄风指出,在面对一些大腕、名家的作品时,评论家也普遍存在放不开手脚的问题,“这些大腕、名家肯定有好的作品,但也不排除他们也有不那么好的作品,对这些人进行评论时,有的评论家却要强行把差的说成好的。此外,在人情与利益面前,有些文学评论家的评判标准也可能发生动摇,这些都是当下文学评论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克服文学评论中的这些问题?黄风表示,关键是要扭转文学评论家们思考问题的方向,把这四个“唯”倒过来,做到不唯上、不唯名、不唯情、不唯利,“文学评论用不着高谈阔论,文学评论家应当坚持唯实的方向,以作品为依据,用事实说话。”

《青年作家》副主编卢一萍对“文学评论的公信力”问题也有深入的感受与思考。在参会前一天,卢一萍刚刚编完一篇对作家余华的访谈,他首先跟大家分享了余华访谈中令他印象深刻的观点。“余华问,我们的评论家为什么会如此地垄断?另外一句话,余华说我们的评论家从来没有试图去理解一部作品,他们永远在盯着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其实是不重要的。”卢一萍进一步引用余华的例子称,余华经常有朋友把他拉去一些场合,隆重的介绍这是多么著名的作家,“他著名在什么地方呢?卖了1500万册了,谁的作品还能超他,但是也有人不知道他是谁。”对此,卢一萍表示,“其实作家永远是站在作品后面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文学批评的确也存在,但是文学批评好像对文学没有产生什么作用。但是评论家在任何一个场合都在出现、都在高谈阔论,这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文学评论公信力的丧失,其实正是因为它没有发挥出批评的功能。”

卢一萍从自己作为文学期刊编辑的角度进一步表示,“几乎很少有文学刊物能够容纳一个批评的文章。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在人情社会里面没有很难解决的问题。如果作家本身是脆弱的、不自信的,连一种真正批评的声音都接受不了的时候,其实我们文学本身也是可疑的。”

《广西文学》副主编冯艳冰表示,“文学批评首先必须是真诚的,当你是真诚的时候,公信力才会产生。像鲁迅,我们说鲁迅是最深情的,因为他的深情,他才会对这个现实有更多的不满,才会有更多的批判精神,所以他批评的整个构架首先是基于一种真诚、客观之间的批评。”她进一步解释称,真诚的文学批评不是一定要说狠话,说好话的文学批评同样可以具有公信力,“但是你说好话的同时必须是真诚的,它才是有力量的。我们在文学批评中需要更多秉持一种客观、真实的尺度,必须尊重艺术的规律,才能展现公信力。”

标签: 批评

相关文章

新闻快讯

X 关闭

X 关闭

新闻快讯